好的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小農戶難以精準對接大市場,至今依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短板”。近十多年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證明,農村電商是破解農產品“賣難”問題的一個重要法寶。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階段,許多貧困村、貧困縣因農村電商實現了“處在‘深巷子’里的農產品‘香飄萬里’”,也找到了盡量放大扶貧產業價值、盡量將增值收益留給貧困戶的有效渠道。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要進一步破解農產品“賣難”、農戶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戶獲得增值收益偏低等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發揮農村電商的積極作用,實現億萬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精準對接。
農村電商核心在產品,基礎在技術,關鍵在人才。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開展了農村電商人才培育工作,通過加強技能培訓、舉辦創業大賽、強化政策扶持等舉措,為農村電商人才的成長搭建了平臺。盡管如此,我國農村電商人才缺口依然較大、整體素質也有待提升。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升級,農村電商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必須隨之邁上新的臺階。中國農業大學發布的《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缺口將達350萬人。這都對農村電商人才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能培訓是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開展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的成敗。然而,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農村電商技能培訓背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隱憂。比如,一些地方缺少專業性的培訓講師,邀請的專家又側重于理論研究,不熟悉當地的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需求,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個別培訓單位和培訓講師自己就是“半路出家”,對農村電商的經營特征、發展趨勢等一知半解,培訓內容比較籠統、實際操作性不強、跟不上互聯網經濟新形勢。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的效果。
從農村電商人才成長規律看,農村電商技能培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上幾節課、辦幾次班、參觀幾個基地就能一蹴而就的。事實上,技能培訓成果轉化的過程,也是農村電商從業者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需要在集中培訓后,繼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因此,農村電商技能培訓應構建一個相關專家、電商龍頭企業和成功的電商從業者等常態化、長期性參與的機制。特別是電商龍頭企業,自身就是農村電商平臺的構建者與提供者,也是電商經營模式創新的主要推動者,不但能夠根據商家和消費者的大數據信息對農村電商的經營特征進行更為精準的研判,提供分區域、分產品的經營分析報告與培訓內容,也更加熟知電商行業發展的前沿態勢,擁有更多的產業鏈上下游渠道資源,有能力整合渠道資源對農村電商從業者進行長期性、跟蹤性、垂直性的培訓與幫扶。
電商龍頭企業在農村電商人才培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也是電商龍頭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近年來,一些電商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到了農村電商技能培訓中,成為激活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的“一汪活水”。例如,美團近日啟動鄉村振興電商帶頭人培訓計劃,采用講座授課、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形式,針對縣鄉實際需求提供62門“菜單式”課程,計劃3年內免費培訓至少3萬名農村電商帶頭人。
當然,讓電商龍頭企業在農村人才培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地方政府也應積極引入、主動對接,一方面,積極搭建平臺、提供場地、組織人員,將已掌握的本地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需求提供給電商龍頭企業,共同制定農村電商技能培訓方案;另一方面,整合已掌握的渠道資源,并與電商龍頭企業相結合,引導他們在農村電商技能培訓之后,繼續對農村電商從業者“扶上馬、送一程”,幫助廣大農民穩穩地搭上農村電商的致富快車。